[打哈欠與保護罩]
在打哈欠練習時,常常會經歷一直流眼淚的放鬆感,裡面沒有特別的情緒,流的不是悲傷的淚水。
眼淚,粗略分成三種:
第一種是生理的需求,以保持眼球濕潤;
第二種是反射型流淚,通常是受到刺激之後的分泌,有異物感時流目油或搓揉而流淚就是屬於這一類;
第三種是情感的眼淚,受到情緒的影響,多半是從呼吸變化而引發,可見明顯的胸腔起伏和鼻頭抽蓄。
打哈欠練習,介於第二種和第三種之間。
透過身體緩慢細緻的從緊繃移動到放鬆,引發副交感神經讓淚腺分泌和收縮,同時也向外釋放了一種脆弱和需要幫助的訊號。
打哈欠練習並不經由情緒來觸發流眼淚,卻時常可以見到在流淚時觸動情緒,有些人會突然莫名地情緒變得強烈而哭泣,很有可能是因為平時太用力在抑制情緒,也有可能平時極度不願向人求助或顯示脆弱。
這時候,試著回到當下,再次確認現在「就只是」在做打哈欠的練習,目前沒有危險、沒有人事物觸及內在的脆弱或過去的記憶,試著經歷一些放鬆的品質,允許自己休息片刻。
保護罩,也可以說是「有意識的放鬆」。
缺少「保護罩感」的狀態如以下幾種:
一、無意識的緊繃(緊張);
二、有意識的緊繃(防衛);
三、無意識的放鬆(散漫)。
為什麼打哈欠釋放了脆弱和需要幫助的訊號時,還可以感覺到開了保護罩呢?開保護罩的感受不就是有安全感嗎?
其實,問題要反過來思考。
假設是無意識的緊繃,可以形容為莫名的緊張,就如同想像自己手中捧著一個脆弱的瓷器,你並不曉得如何保護它,所以緊張;殊不知,把姿器放下來,放在看得見又不會被人給撞倒的就可以安心(放鬆)了。
假設是有意識的緊繃,可以形容為感受到危險或心虛的防衛機制,像是在狹路上遇見面露凶相的歹徒,或是做錯事怕被父母發現;冷靜下來,這時候要快速遠離是非之地,或者釐清人我之間的責任歸屬,為自己負責,有錯認錯、沒錯就管好自己就好,解除防衛,然後放鬆。
假設是無意識的放鬆,可以形容為一種散漫的身心狀態,像是一塊吸水力極佳的海綿,不管是乾淨的、髒污的都照單全收;總之,容易被影響(吸收)、被穿透(流經)或映射了外環境(變色)。
所以,在打哈欠開保護罩,就是試著去經歷「有意識的放鬆」,在裡面流一流眼淚,有意識的在未引發情緒時,提前釋放掉一些脆弱感,收拾好自己需要被幫助的訊號,同時間好好地休息,感受此刻的安全,不斷地熟悉安全的感受,擁抱安全的感受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做打哈欠的練習時,會建議找一個大小合宜、舒適的、安全的地方,最好能夠上鎖又可自在獨處的安靜空間。